盆腔脓肿

盆腔脓肿

概述:骨盆部腹膜在女性形成直肠子宫陷凹,在男性形成直肠膀胱陷凹,这是腹腔最低位。腹内炎性渗出物或腹膜炎的脓液易积聚于此而形成脓肿(图1)。盆腔腹膜面积小,吸收毒素能力较低,局部症状明显而全身中毒症状亦较轻为其特点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,发病率已明显减低。

病因

病因:盆腔脓肿形成的病原体多为需氧菌、厌氧菌、淋球菌、衣原体、支原体等,而以厌氧菌为主,在脓液培养中最常发现的是类杆菌属的脆弱类杆菌、大肠埃希杆菌,近年来发现放线菌属(尤其是依氏放线菌属)是导致盆腔脓肿的常见病原体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任何腹内来源的脓液或感染性物质受重力作用下流至盆腔而形成,但通常由盆腔内或邻近部位病变引起。常见原因包括阑尾炎、憩室病变、输卵管-卵巢脓肿、弥漫性腹膜炎及直肠手术。较少见的原因有异物性内脏穿孔、盆腔积血、放疗引起的盆腔蜂窝织炎、克罗恩病及盆腔肿瘤等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
    1.发热  手术后发热持续不退或退至近正常后又逐日上升,高达39℃以上,伴下腹部不适。
    2.腹泻  每天大便数次到数10次,呈白色黏液样便,有里急后重感,伴有尿急、尿频、尿痛等直肠和膀胱刺激症状。
    3.积脓多时,膀胱排空后,于耻骨上部可触及压痛性包块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重者可并发感染性休克及疼痛性休克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
    1.白细胞可增高或正常。
    2.血沉多加快>40mm/h。
    3.血清C-反应蛋白值增高>16mg/L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
    1.B型超声  表现为盆腔内圆形或片状的无回声区,大部分边界不清楚,内可见点、斑状及条索状中等回声或弱回声。排空小便后可探及液平段(图2)。
    2.X线检查
    (1)立位腹部平片:盆腔脓肿除一般腹腔脓肿所表现的脓腔内液平面和反射性肠淤胀、肠粘连、以及盆壁脂肪线模糊或消失外,其特点是侧位观察骶骨前直肠不充气,如有气体则直肠-骶骨间距超过15mm,或周围有受压征象,钡餐或钡灌肠见盲肠和乙状结肠均有挛缩,水肿征象,造影剂迅速通过,局部皱襞增厚(图3)。久之也可形成直肠、膀胱或阴道瘘。
    (2)CT扫描:盆腔脓肿多发生于直肠周围,盆外侧陷凹及子宫直肠陷凹内,依原发灶不同,脓肿可偏于一处(图4),脓肿壁增厚毛糙,如有液化,中心为低密度。增强扫描呈环状强化,中心液化区无强化,脓肿内如有气体,为确诊的可靠依据。
    3.诊断性穿刺  女性已婚者可自阴道后穹隆穿刺,男性可经直肠穿刺,抽出脓液即可确诊。
    4.肛门指检  可发现肛管括约肌松弛,直肠前饱满并有触痛的软块。

诊断

诊断:
    1.病史  患者在急性腹膜炎治疗过程中或下腹手术后5~7天后出现症状。
    2.临床特点  持续发热伴直肠和膀胱刺激征。少数病例脓肿向直肠内破溃,排出脓便后,症状消失。积脓多时,耻骨上部可触及压痛性包块。
    3.辅助检查  直肠指检可有肛管括约肌松弛,在直肠前壁角及直肠腔内膨出,直肠黏膜水肿明显,有触痛,有时有波动感;已婚妇女可进行阴道检查,以协助鉴别;B超可探及液平段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盆腔脓肿的临床表现可以很不典型,应与盆腔蜂窝织炎鉴别。

治疗

治疗:
    1.非手术治疗  盆腔脓肿较小或未形成时,可采用非手术治疗。应用抗生素,辅以热水坐浴,温热水灌肠及物理透热等。部分病例脓液可自行完全吸收。
    2.手术治疗  脓肿较大者,须手术治疗。在骶管或硬膜外麻醉下,取截石位,用肛镜显露直肠前壁,在波动处穿刺,抽出脓液后顺穿刺针作一小切口,再用血管钳插入扩大切口,排出脓液,然后放软橡皮管引流3~4天。已婚妇女可经后穹隆穿刺后切开引流(图5)。
    3.抗生素治疗。

预后

预后:经积极治疗,可以治愈。但如果治疗不当,脓肿可复发。

预防

预防:增强体质、积极彻底治疗急性盆腔炎性疾病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